馬亮,一個言行舉止中還藏著些許書卷氣的“80后”,大學畢業工作兩年后返鄉創業,創辦了占地260多畝的灌云縣現代化農業科技型家庭農場,把前沿的豆丹養殖技術及灌云農特產品豆丹推向了全國。
7月25日,在馬亮的指引下,我們一行來到了位于灌云縣侍莊街道的豆丹養殖園,連綿起伏的大棚被紗網籠罩,棚內豆葉郁郁蔥蔥,大棚旁邊的幾間房內堆滿了各式器具。來到馬亮的辦公室,一側墻壁上掛上了兩排金色的榮譽獎牌,“江蘇省現代農業推廣示范點”“青年創業示范基地”“江蘇省十佳誠信單位”……
自從2012年開始從事豆丹養殖工作以來,馬亮追溯灌云豆丹文化根源,傳承灌云豆丹美食文化,深入研發豆丹室內制種技術、反季節養殖技術以及豆丹綜合綜養,如今他的豆丹養殖基地成為了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特糧特經灌云大豆示范基地。
為了降溫,馬亮特地在幾個大棚上鋪蓋了遮陽布,走入大棚內,綠油油的豆葉上爬著大小不一的青蟲?!斑@個還有十幾天就能長到五齡,到時候就能上市了?!瘪R亮指著豆葉上的青蟲一一介紹著。走進西邊的幾間育種室,紗網上和墻壁上趴著好多豆天蛾,地上一摞摞收集籠中布滿了綠色的蟲卵。
馬亮介紹:“肚子大的是母蛾,交配后,將母蛾放在產卵盒中,下午的時候我們來收集蟲卵,經過清洗消毒后用小網包裝好,就可以賣出去了。蟲卵是按數量賣的,一般是一毛多一粒,一克能有270粒左右。一個多月后,養成豆丹后回首過來,我再銷往飯店?!蹦壳?,豆丹養殖園內的蟲卵已經打通銷路,銷往南京、海南、湖北等地。因為運輸過程中風險較大,馬亮都是親自跟車運送。
夏季是灌云豆丹的上市季節,整個夏天馬亮整日不停歇地在豆丹養殖基地忙碌。值得一提的是,馬亮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不忘思考如何帶動更多村民脫貧,讓他們也能分享到豆丹產業的紅利。為了帶動更多人致富,馬亮聯合多人創立了豆丹養殖專業合作社,由他擔任理事長職務,帶動附近約50戶農民從事豆丹養殖產業,同時為600多名低收入農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當天,正在干活的村民劉建連告訴記者:“我們在馬亮這里打工,每個月收入2000多塊錢。離家近,一邊干活,一邊還能照顧孩子、家庭。
雖然是與豆丹和泥土地打交道,但馬亮始終學習不輟,堅持以學習來充實自己,他創新的肥水一體化養殖技術,幫助養殖戶每畝增收3000元以上;農場推行的豆丹“綜合綜養項目“,即兩茬豆丹收獲以后,種一茬蔬菜或者草莓。這個技術目前被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特糧特經在全省范圍推廣,并被編入《大豆豆丹綜合綜養管理模式圖》一書公開發行,豆丹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標準化養殖。